top of page

去柬埔寨義教II: 不要因為自己未能成就最大的改變而卻步

我想要趁在台灣打工換宿還未回香港的這段時間,打好兩至三篇blog,好像有點趕,但希望我可以完成。因為我知道一踏足香港我就會忙得發瘋,是真的會Literally讓我發瘋。

這篇我想先說柬埔寨的教育。感覺上要談及教育這回事就有點無從入手,不過我拖了這麼久始終認為必須把它記錄下來。人本來就是種很易遺忘的生物,今天的感覺明天或許就會消失掉。我告訴自己,即使只是為了不讓自己遺忘,我也必須繼續寫下去。

唉。9Up完,好吧。

我在柬埔寨義教已經是差不多一個月之前的事了,還記得當初是因為買到便宜的機票所以就決定去柬埔寨(我一直以來的旅行態度是哪裏我都會去,只是遲或早的分別)。買到機票後,我馬上從圖書館借來了一本關於這個國家的書,書名叫做《柬埔寨: 被詛咒的國度》。我看了一半就沒有再看,不是我不想看,是真的看不下去。因為作者不斷說了太多這個國家的慘況,印象最深刻的是柬埔寨在經歷過赤色高棉之後全國人口死了四份之一,而這場屠殺還是沒多久以前的事,到1999年才勉強叫告一段落。作者甚至說他認為柬埔寨是全亞洲近代史以來最可憐的地方,我愈看就愈想嘔,心想這個國家也太誇張了吧⋯⋯換句話說,貧窮和戰爭要不把人民害死,要不就把他們折磨得半死⋯⋯所以在我未出發前,我是不太敢想像柬埔寨究竟會是怎樣的,但也膽粗粗在Workaway上找到了一個招募義工的Post。工作的地點是Battambang,而正好我飛Siem Reap就跟它挺近的,我當時是在想,即使幫不上什麼大忙,但若果能幫上一點忙我也心滿意足。

於是,我一個人到達了這個書中描寫得很可怕的國家。到步後的第二天我便直接坐車去找我的Host,什麼景點眼尾都沒看。在Battambang,生活是一件很簡潔、很單純的事,我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在那種小鄉村我們也只能跟著日出日落去過活,除了早睡早起外,你其實沒有太多的選擇。我義教的地方是一所民辦的非牟利學校,一開始的時候是由一個美國人跟一個當地人發起和合作的,而那個當地人便是我的Host,他名字叫Kamnet。

他說,在柬埔寨的正規學制中,孩子要到中學才有機會接觸英文,所以許多時候因為太遲開始學,大部份人的美語水平都很低。學生的家境都不好,不可能負擔私人補習,另外公立學校不僅資源少,更有很多老師因為薪水過低而接受學生的賄款,造成一個「你有錢我就讓你拿高分」的On9局面。你能不能夠想像,無論你多勤奮讀書,卻因為家裏實在沒有足夠的金錢去賄胳老師而被踢出校?又或者是你死讀爛讀挨到高中然後因為沒交賄款而入不到大學?我無法想像。要是發生在我身上的話,我會撞牆死掉。(要知道這個國家貪污的程度,是誇張得政府可以把吳哥窟Angkor Wat的門票收益賣給了越南的私人企業!即是說明明屬於柬埔寨人的偉大健築變成了別人的賺錢工具,到底這算是怎麼一回事啊?那可是印在柬埔寨國旗上的吳哥窟,那可是代表著這國家文化和精神的吳哥窟,那可是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吳哥窟!真是WTF。)在這種背景下,學習到底能為孩子帶來些什麼?未來嗎?靠,我是看不到啦。Kamnet說這國家由內到外全到被貪污征服,到處烏鴉一樣黑,只好奢侈地希望透過教育來慢慢改變。這間學校是Kamnet一手一腳建出來的,雖然都只是些鐵皮,但我卻實實在在摸到了窩心的溫度。

他也說,能讓孩子先學好一點英文,他們將來可獲得的機會至少會多一些。就是這樣,自這所學校成立以後,這區的小朋友一放學就會來上英文課,年紀由3歲到25歲都有,他們從來都不用交學費,家庭有能力的也只是每個月給$1美金作為捐款,幫補一下學校的日常開銷。之前Kamnet還能申請到一些Subsidy或Sponser,可是近年真的愈來愈少,暫時也只得靠來做義工的人捐來的錢垂死掙扎並維持運作。聽著聽著,我、Fabie和Chris都蠻難過的,但Kamnet很快便笑說著其他的往事,一副樂天知命的樣子。我真的很佩服柬埔寨人有種天掉下來都要笑著面對的勇氣,說開心的會笑得很開懷,說不開心的亦會笑得很自在。可我是沒有辦法,每次提及受過的傷,我的心依然會在痛,依然會讓我想哭,即使過了多久,我是沒有辦法笑著訴說曾經淹沒過我的惡夢。所以我很欣賞比我更堅強的人。

我原本以為學生會被這個國家的社會狀況弄得很悲觀,可能會覺得讀書也只是白費心機,但沒想到他們上課都十分積極。不論年紀大一點的還是小一點的都會笑臉迎人,不論有沒有聽懂老師講的英文他們都會努力抄寫著筆記。看著他們害羞的笑容,我是真的完全不能抗拒,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記住這份感動。

一星期的義教沒有讓孩子們瞬間學會了英文,沒有讓這學校突然獲得源源不絕的資源,也沒有讓我成為了比以前更偉大的人,但是⋯⋯這一星期至少讓一班學生有哥哥姐姐陪他們上課而不至於每天自習(有個Local teacher辭了職還未找到新的老師),這一星期至少讓兩班學生學會了What Where When Why Who和How,這一星期至少讓他們見識到有個多煩的香港女生不停找人用英文聊天,哈!改變從來都不容易,但我真的認為不要因為自己未能成就最大的改變而卻步,大概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多與少,只有做與不做吧。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給予最大程度的付出,我想這已經很足夠。

離開的時候我沒有哭,只有緊緊的擁抱。你知道嗎,我覺得關心與自己不相關的人和事是一種很棒的才能。

FOLLOW M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Pinterest Icon

STAY UPDATED

POPULAR POSTS

TAGS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Instagram Icon
  • White Pinterest Icon

© 2016 by Carrieshe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