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與日本男生的對話:可否別把關係淪為一種資本?


有朋友說我的Blog怎麼都沒寫景點和行程,Er,我就是不喜歡過份仔細記錄這些,反正有太多的Blog會分享Day1去了哪裏哪裏,Day2 做了什麼什麼之類,我不想跟他們一樣。我自己是覺得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旅行的方式,沒有錯或對,只有享受與否。我不會否定任何一種方式的意義,而敢於出走本身已經很有價值,我會在這邊9Up純粹是我想試一下自己有沒有潛質做一個旅行blogger,並跟相同頻率的讀者溝通,可能最後會失敗,but who f cares?

上年的八月我去了德國Summer exchange,期間認識了一個日本朋友,對他印象非常深刻,除了因為他幾靚仔外,他也有著很多令人佩服的想法。於是我想在這晚跟你們說說,順便我自己也反思一下。

那時候我讀的programme是學德文的,全間學校也是來學德文的外國學生,我們會先考一個能力測試再被分成不同程度的班別,而我當時是從沒接觸過這語言的新人,所以就很帥氣地交了白卷並入了absolute beginner class。Hmmmm⋯⋯像大部分的故事發展,太厲害的人又怎可能跟我這樣的人同班呢,所以那個日本男生當然不可能是同學(How I wish⋯⋯哈哈)。但是,若果上天給你關了一道門,總會給你開一扇窗,好似係。一天,就在我回到宿舍,一個人無無聊聊去洗衣房洗衣時,卻發現學生証裏頭不夠錢付,而充值機要回到學校Cafeteria才有。幸好旁邊有個人剛好在弄他的衣服,於是我便問他可不可以先借他的証然後再還他現金。他的英文很爛,但態度超級友善,就是這樣,我跟日本男生Kan認識了。 那個晚上,我們在洗衣房外面聊了好久,聊到住一樓的人出來叫我們不要吵,拜託,明明就很小聲。後來我們交換了Facebook,說好找個時間吃飯,再後來就真的約了一起去超市買餸和煮東西。有一幕印象挺深刻的,是我們在逛超市的時候,他突然指著另一邊問:「May I go there to get something?」我說of course,然後我跟他說,其實不用這麼有禮貌,想去哪都可以啊,在香港我們朋友間大概都只會說「頂,過去個邊啦」之類。我心想,日本人都很有禮貌,在一開始認識的時候當然沒有什麼不好的,始終禮多人不怪,但是要是相熟了一點後都太有禮貌或者反而令人有種難以靠近的感覺。Kan說他對認識很久的朋友都不會站太近,一起走路時都會下意識地保持一個固定的距離,他說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聽著聽著,就覺得日本人這個民族的特色真的很鮮明,我的很多日本朋友都跟Kan很像,說話的語氣總是很客氣,讓人舒服卻又莫名地有點被推開的錯覺。 我們煮了意粉,由於我們都太愛芝士,所以加了不能再多的芝士,吃著吃著就聊到很多事情。Kan的德文比英文好多了,才學了半年已經可以跟德國人用德文對話了,他的主修是哲學,學德文是為了之後來德國唸master,再加上他很喜歡德文字裏行間的邏輯性,所以愈學愈投入。他說早一年他自己一個人去美國Backpack,待了三個月,也只能很勉強地用英文跟人溝通。我問他會不會駕駛,因為在美國不會的話基本上就是哈爾移動唔島,每個鎮與鎮之間都隔了很遠的距離,何況那邊的公共交通工具很不方便,除了某些大城市外,在其餘的地方隨便等架巴士都要耗上至少一兩個小時,還沒提有太多公車不能到達的角落呢。他笑了一笑,說他不會,只是很慢很慢地坐巴士,並這樣遊了整個美國。我一聽便覺得好棒,雖然這樣有不少限制,尤其是一直坐巴士一定很累,但旅行本來就不能萬事如意,正正因為有著不完美的部分所以更具味道,就像茶帶點苦澀味但終會回甜的感覺。我覺得最棒的地方是他一個人在自己英文很爛的情況下都敢於拋身出去冒險,不理轉不轉到車,不理下站怎麼樣,只要在路上就能好好活著。

我的腦海立刻呈現出電影"Into the Wild"的畫面,既夢幻又真實,然後我便問Kan有沒有遇上什麼很難忘的人和事,我從來都抑制不住自己有點泛濫的好奇心。他想也不用想就說有很多,我問還有keep in touch嗎,他說「Nein」(在德文中是「沒有」的意思)。我有點驚訝,問是不是一個也沒有,他說真的一個也沒有,連contact都沒有留。這樣我更驚訝了,因為我之前去旅行所認識的大部分朋友都一定會至少交換個Facebook,感覺若然什麼都不留,好像太可惜了。但Kan的觀點是「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們不用去在乎以前怎麼樣,或者以後又怎麼樣,反正現在緣份把我和你連在一起,我就只需把握這個與你相處的時刻。那是一種很萍水相逢、很看破紅塵的感覺,正正因為沒有機會再見,所以更加珍惜。 相比起香港人那種對人際關係的過度計算,我的確很欣賞Kan的做法,因為他在有意識地用行動去抗衡一種消費觀念。想深一層,到底人與人的關係為什麼會被視作我們的「Capital」,為什麼會被用作達到目的的手段,最後又為什麼會被棄置一角?沒錯,我們一直說要認識很多的朋友,但是撫心自問,我們是真的為了交心,還是只是為了打卡或者集郵?面書上的朋友可以上千,Instagram上的followers也可以上萬,每次Post照片時你都不得不追看有多少人Like了自己,可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價值被數字完全支配?出席聚會時只在意有沒有認識到誰,說話時都竭而不捨地表現自己去打動誰,明明很累卻依然賣力地附和誰,其實這些誰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就算有些關係必需存在一定的目的性,但起碼請別把它看成一種理所當然。

交朋友真的不是你按下「add friend」或「confirm」就能完成的事,這一時三刻的門面功夫不會令你比從前更重要。想的,便留下,便維繫;不想的,也沒什麼好可惜。其實時間沒有很多,再多的交際,若不是我的,我也不想要。

Kan不是不懂為什麼自己會站遠一點,是我不懂而已。

FOLLOW ME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Pinterest Icon

STAY UPDATED

POPULAR POSTS

TAGS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Instagram Icon
  • White Pinterest Icon

© 2016 by Carrieshe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