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唯一一次沒有哭過的歐洲旅行
離開南法的這天雨下個不停,搬著行李的人顯得特別狼狽,然而旅程終得告一段落,即使回港並不是我想要的。在法國的兩個半星期感覺就像被址上了一列於時光隧道裏超速駕駛的列車,連一齣《Before Sunrise》也未和你看完就來到了告別巴黎的夜晚。 太多事想要記錄下來,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才能更冷靜更有條理地做總結,就正如我上一篇文章說的,很多事情我都已經不懂表達。
作為一個重要章節的尾聲,法國之旅的意義可算是超乎想像。工作、人際關係、人生觀,基本上無一幸免。這些改變雖不是片刻之間形成,卻有跡可尋,尤其多得一路以來對我議論紛紛的人們,令我更明白去向。不會再講「世界多大要趁年輕出去衝些什麼東西」這種用來呃like的宣言(而且發覺它背後的前因後果千絲萬縷不應斷章取義),何況我們怎可能還叫做年輕呢拜託。如果連目標都不夠清晰,時間浪費掉是不能當成很值得的。我又不是沒試過。終於,像全世界只有我這麼多年都一直動搖才會落得如此田地似的,像何寶榮般三心兩意的脾性,確實是時候選黎耀輝,好好過生活。(流落他鄉)這稱得上是一種去向嗎?
在此我必須重新思考梵高的故事。他是一個二十七歲才開始畫畫的人,卻在三十八歲過身前留下接近二千幅作品,而當中有九百幅油畫—是別人要輪迴轉世好多次才敢想像的創作量,於是他是在每星期畫兩幅的狀態下生活,和生病。生於思想相對開放的現代,我們是很難想像全世界都唾棄一個人是怎樣的概念。而我最不理解的是,最不被愛的人竟愛人愛得把自己的耳朵也狠心割下來,愛藝術愛得被逼進精神病療養院都從沒放低過畫筆,愛世界愛得殆盡生命都只為我們帶來他眼眸深處最燦爛奪目的風景。
當期時唯一與梵高相濡以沫的就是他的弟弟,這更是為什麼梵高不能容忍自己終究還是成為他的負累,以致自殺收場。這個選擇我卻相當理解,因為世上實在沒有比連累最愛更痛苦的災難。難道你們現在仍不知道,越善良的靈魂就越會懲罰自己。
梵高對我的影響不在於他獨特的創作風格,也不在於他的在藝術史上無人能及的地位(是權威彌補他的一種手段,抑或是後世太需要他的一種呈現?),我喜歡他的原因僅僅是他說過的一句:「沒有什麼比愛人更為藝術。」踏過他寸步難行過的地方,我感受到多勉強的人生都有它的意義。
我記得大約一年前,我一個人去觀賞《Loving Vincent》,哭著在日記寫下了一句「我幾乎是看見了自己的未來」。一年後的今天,我親身走訪了梵高逗留過的幾個小鎮,百感交集,但其實總結卻是一模一樣。
我幾乎是看見了自己的未來。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5cc79e_7db582b145e9414b92f95110a36c52f6~mv2_d_3089_2048_s_2.jpg/v1/fill/w_980,h_650,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5cc79e_7db582b145e9414b92f95110a36c52f6~mv2_d_3089_2048_s_2.jpg)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5cc79e_2984526a72194f2db8c12a813b440001~mv2_d_3089_2048_s_2.jpg/v1/fill/w_980,h_650,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5cc79e_2984526a72194f2db8c12a813b440001~mv2_d_3089_2048_s_2.jpg)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5cc79e_9aa7e3898b6343dda7996daa060d11e4~mv2_d_3089_2048_s_2.jpg/v1/fill/w_980,h_650,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5cc79e_9aa7e3898b6343dda7996daa060d11e4~mv2_d_3089_2048_s_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