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償還那些根本沒上過的lecture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5cc79e_a9cd84a3f28f42c59e7e5a9896fcb93f~mv2_d_4032_3024_s_4_2.jpg/v1/fill/w_980,h_735,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5cc79e_a9cd84a3f28f42c59e7e5a9896fcb93f~mv2_d_4032_3024_s_4_2.jpg)
今個星期想寫一篇關於當年讀大學的blog,可能是因為到了真正開始工作以後,我才對許多事情(basically所有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剛入u,我也像其他on嘟嘟的freshmen,對大學生活充滿著不設實際的幻想。大學五件事我一年內樣樣做齊有凸,入soc上莊dem beat住hall搞活動疪護乜乜柒柒,以為Facebook的朋友數目天天上升便很威很有意思。在大學認識到誰好像就是人生最大成就似的,朋友越多越好,有什麼節目無論有沒有興趣都會狗衝去趁墟。晚上在宿舍無無聊聊也要fing到深夜,太閒時還要自命不凡地去自chur參加一下madan之類的東西,好好地把自己弄得日夜巔倒還自我感覺很有價值、人生很有理想⋯就這樣渾渾噩噩了我的整個year1。
現在理性一點回想,那時好像自以為很熱血的事其實也得啖笑。
之後我才明白,原來Year1基本上已大幅度定位了之後三年的gpa,你的成績在第一年是差,那麼後來居上的機率可以說是近乎零,因為課程只會越來越難,你的惰性卻不會減少。況且你習慣了玩樂,可說是返唔到轉頭,至少我是如此,大學生涯每次考試都如同我year1一樣,用臨考前一晚來挑戰人類極限,paper也總是一氣呵成由深夜寫至清晨還得在fb炫耀一下⋯好像我們都太為自己的急才感到自豪,好像認真學習是種原罪—「我可不是Nerd」、「大學本來就不用讀書」、「現在不玩等什麼時候」—反正不溫習都過關了,之後還有什麼動力去努力?
到畢業的時候你開始還loan便會發現讀書原來很貴,然且freshgrad起薪原來可以低得很震撼,甚至可以令你質疑自己是否只是小學畢業,但無計,現在你得死做爛做去償還當年那些根本沒上過的lecture,於是我感覺自己有點白痴。當時怎麼不用心一點,怎麼不多學一點有用的東西,因為現在上班,在集體出賣了靈魂的時代下,想學新事物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盡是後悔,然後我嘗試為自己辯護:「you earned the experience」、「you met great friends」、blah blah blah⋯ Er,說穿了,其實那些所謂的經歷也沒有什麼特別,其實那些認識到的人絕大部分都沒有什麼關係,就跟街上的路人一樣,我連他們叫什麼我都不記得。偶然在news feed看到一些更新,吓,乜我識佢㗎?
還記得我在芬蘭做交換生的那個學期是一個轉捩點,thank god,當時我year2,看到那邊的大學從來不搞什麼society或宿舍比賽或whatsoever,只有一個月一次的派對,而且是只有玩,不用做。其餘的時間學生們都是上課、看書、看電影、去行山、去滑雪、 去野餐、去旅行、去sauna⋯之後回來香港不久,我毅然連hall也quit了。
總結是,我浪費了一年時間在那些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的人身上,以及跟他們經歷了一堆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活動,用了半年的時間去思考wtf is wrong,再用三年的時間去彌補沒陪過的屋企人、彌補那些沒有做但卻是最想做的事、和彌補那個連覺也沒睡好的自己。
雖然說不這樣走過來,我也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但說真的,如果可以重來一遍,除了exchange,我在大學乜L都唔會參加。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5cc79e_d24301b6fc464992b9d937d473bcfe6a~mv2_d_2592_1936_s_2.jpg/v1/fill/w_980,h_732,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5cc79e_d24301b6fc464992b9d937d473bcfe6a~mv2_d_2592_1936_s_2.jpg)